“人類需要一場自我革命,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,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地球!痹诘谄呤鍖寐摵蠂髸话阈赞q論發言中,習近平主席的話語擲地有聲。在世界發展的十字路口,中國不僅展現了大國擔當,也用實際行動,傳遞信心、決心與希望,更面向世界呼吁攜起手來,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。
在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問題上,中國積極承擔符合自身發展階段和國情的國際責任,實施了一系列政策行動,成績有目共睹。凝結心血,艱苦努力,我們取得了寶貴經驗;面向未來,步履不停,我們還需匯聚全社會力量,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取得更大成效。
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全社會的積極參與,特別是需要全社會形成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。為此,生態環境部門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,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、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抓手,采取了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行動。
聚焦重點,以加強輿論引導、動員公眾參與為切入點,生態環境部門高度重視提升公眾應對氣候變化的意識,積極宣傳普及相關的氣候變化知識,大力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。如每年開展“低碳日”“環境日”等活動,無疑就是一次覆蓋面廣、影響力大的大型公眾宣傳教育,動員地方、行業、學校、社區開展豐富多彩、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,讓低碳生活理念落地有痕。
有序推進,以加強知識培訓、強化公眾教育為重點,近年來,多樣化的環境教育行動如火如荼,引導青少年從小樹立勤儉節約的價值觀念和綠色環保的審美情操。小手拉大手,也帶動全社會實現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向勤儉節約、綠色低碳、文明健康的方向轉變。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,公眾氣候意識逐漸提高,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心、關注氣候變化問題,并踐行綠色生活。
多方參與,以加強與政府、企業及社會組織同頻共振為契機,一方面,要發揮各級政府的主動性,探索建立碳普惠制度推廣平臺,面向公眾傳播低碳知識、資訊和產品,為用戶的低碳行為提供獎勵;另一方面,要推動企業積極創新應用綠色低碳的技術、工藝和模式,支持社會組織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,鼓勵媒體廣泛宣傳,使得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理念深入人心、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形成合力。
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持續影響,使得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內外形勢更加復雜多變。面對新形勢新挑戰,必須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推動綠色、包容、可持續發展,將疫情恢復的過程,變成建設更美好未來的契機。
我們比以往更加迫切地需要向公眾講好生態環保故事,鼓勵更多人自覺加入到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中。
通過積極正面的宣傳,及時向社會公布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最新進展,提升公眾對于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知情權,拓展公眾參與的形式,引導公眾參與到應對氣候變化的事業中來。
通過有效的教育引導,促進全社會形成綠色低碳消費文化觀,并加快建立起全面支撐綠色低碳消費的基礎設施和法律、政策體系,推動全社會消費行為與消費結構的全面綠色低碳轉型。
行勝于言,堅持綠色低碳發展,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和趨勢,積極應對氣候變化,也是為子孫后代留下綠水青山和永續發展的空間。在不進則退、非進不可的關口,唯有團結一心,廣泛凝聚全社會力量,方能推進氣候治理進程,著眼人類前途命運,給出中國答案,唱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強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