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陽市戰場泊村打造復合型紅色旅游示范區。記者 唐壽銳 攝

董家洼村“大槐樹講堂”。(資料片)

福山區西水夼村“壁畫文化”。記者 劉海玲 攝
膠東在線10月13日訊 鄉村振興,既要“塑形”更要“塑魂”,既看“顏值”,更看“氣質”。我市以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為主線,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為載體,以志愿服務為抓手,因地制宜推進移風易俗,“送”“種”結合豐富農村文化生活。
接地氣的大講堂 人人都是宣講員
龍口市東江街道董家洼村有一棵千年大槐樹,槐樹下是村民的休憩地、議事地。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,董家洼村組建村級“小馬扎工作隊”,成立了25人村級專職志愿者隊伍,在大槐樹下搭建起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百姓大講堂。黨員、群眾、村民代表,人人都是宣講員,新生活、新思想、新政策,次次都有新收獲。登上過《人民日報》、中央電視臺的“大槐樹下宣講”,產生了強大的集聚效應,輻射到附近10多個村、數千人,成為傳播科學思想的“紅色殿堂”。
接地氣,是龍口市東江街道董家洼村村民對“大槐樹講堂”的一致評價。
歷史積淀鑄就“文化村” 特色文化打造“紅色游”
讓美德有價值,讓宣傳有載體,福山區西水夼村依托深厚的歷史積淀和向學之風,探索出一套獨特的“壁畫文化”,將村莊打造成遠近聞名的文化村。漫步大街小巷,農民畫家手持畫筆,揮毫潑墨,《清心歌》《人生十二悟》等幾十首禪意壁畫面積已達700平方米、近500幅,成為全國首屈一指的禪意壁畫村。
充分發揮自身文化優勢,以特色文化資源引領鄉村振興。海陽市戰場泊村充分挖掘許世友將軍在膠東紀念館、膠東軍區司令部舊址等紅色文化資源,打造集紅色旅游觀光、紅色文化體驗、愛國主義培訓和農事體驗為一體的復合型紅色旅游示范區,預計今年就可接待游客1萬人以上!巴ㄟ^紅色文化來帶動特色旅游、三同教育融合發展,我們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集體收入去年只有5萬元,今年預計能有50 萬元,明年能達到100萬元!睉饒霾创妩h支部書記楊俊勝如是說。
以鄉風促民風 以隊伍帶實踐
鄉風是維系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紐帶,是流淌在田野上的故土鄉愁。牟平區龍泉鎮將家風文化建設與鄉村文明創建、新農村建設、黨風廉政建設有機結合,以優秀家風促黨風政風,帶社風民風。家家立家訓,戶戶展家風,那懸掛在家門口的家風牌,成為引導村民文明向上、崇德向善的內生動力。
昆崳田園文化節、胡同文化節、狀元文化節等文化活動,成為了龍泉鎮文化振興結出的產業碩果,每年吸引游客30多萬人次。(記者 賴皓陽 整理)